從席捲蘇德戰場的t-34再到令整個歐洲膽寒的t-72坦克集群,蘇聯的鋼鐵洪流總是能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蘇聯人對於這種鋼鐵洪流的青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戰俄國時期,只不過這一次是以裝甲汽車的形式展現出來,當摩托化時代陸續進入各國的時候,俄國卻因為自己基礎工業的落後而進展緩慢,直到幾十年後的二戰,蘇聯紅軍的機械化也是一種畸形,能供步兵使用的機動車輛少之又少,很多時候步兵都是步行到達目的地。然而與之不對稱的卻是蘇俄飛速發展的裝甲汽車技術,在一戰所有的交戰國中,俄國的裝甲汽車數量位居第一,這種偏愛也為後來紅軍的機械化發展之路奠定了基礎,直到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的裝甲汽車部隊都維持著世界領先的規模和技術。下面我們就從時間的腳步,來一尋一戰蘇俄裝甲汽車的魅力。納卡席澤的設計
▲納卡席澤設計的裝甲汽車,雖然該戰車並沒有被大量裝備,但是意義重大,其為以後的很多裝甲汽車設計好了基礎結構,甚至有些裝甲汽車就是該車的一個翻版或者僅僅是換了一個更新的底盤而已,據說納卡席澤裝甲汽車曾經在運輸回俄國的途中被截留,因此還發生了丟失事故,最後丟失的車輛奇蹟般的出現在了德國,下圖為其線圖
在日俄戰爭中一位名叫納卡席澤的軍官被殘酷的戰爭所震撼,於是激發了他設計一款能在戰場上減少士兵傷亡的武器,但是他的想法和設計並沒有被高層採納,除了掌握實權的高層的固執外,以當時俄國落後的汽車工業也確實很難將納卡席澤的設計付諸實踐。於是無奈的納卡席澤只能拿著設計到處尋找生產廠商,最終納卡席澤和法國的「夏隆-吉拉多特-沃伊特」公司達成共識,後者負責新戰車的生產工作。在納卡席澤的構想中該裝甲汽車可以掩護騎兵發動攻擊,或者是充當一個移動火力點的角色。但是夏隆-吉拉多特-沃伊特公司最終提供的產品卻和納卡席澤的預想大有出入。整車自重3噸,裝備一台可提供37匹馬力的汽油機,最大行駛速度為56公里每小時,頂部炮塔內裝備一挺機槍,備彈2400發。此外該車的裝甲只有4.5毫米,這就使得該車的防護較弱。
▲世界上第一輛將武器搬上四輪內燃機車的人是英國的西姆斯,他在De Dion-Bouton四輪車的前輪桿上安裝了一挺馬克沁機槍作為武器,還為其安裝了一個擋板,隨後西姆斯就做了改進,在一輛民用車上面圍了一圈澡盆狀的裝甲,並為其安裝了兩座全方位旋轉的機槍炮塔
最終1906年戰車運到聖彼得堡,在納卡席澤的推動下俄軍開始了綜合測評,並將其納入了當年的大演習中,同時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小組來展開評估,最終的評估結果也算是沒有辜負納卡席澤的一番心血,新戰車受到了軍方很高的評價,極高的機動,強大的火力,從戰地偵查到通訊聯絡再到配合進攻可謂是樣樣俱到。缺點就是裝甲較薄,並不能提供良好的防護,此外較小的機槍塔也嚴重限制著火力的最大發揮,但是並不怎麼影響最終的量產工作。然而一件突發的事件卻徹底的終結了這一切,就在同年納卡席澤在針對托斯雷平的刺殺中被炸身亡。最終裝甲汽車的量產工作也隨著爆炸聲不了了之。不過好在俄國內部還是有有識之士的,他們頂住壓力向國外的廠商求購裝甲汽車,但是這些裝甲汽車直到數年後的一戰才出現在俄國國內。一戰的匆忙上陣
▲俄國從比利時Fondue-CF公司訂購的裝甲汽車,其實該訂單早在1906年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等到第一輛成品交貨已經是1915年,該車前後裝甲為5毫米,側面為3.5毫米,裝備3挺機槍(一前一後一左右活動的配製),但是隨著德軍對比利時的入侵,這項訂單很快就被打斷
到了一戰裝甲汽車開始展現其威力,甚至出現了一輛裝甲汽車消滅一支騎兵部隊的情況,這時候的俄國人才想到了多年前的納卡席澤裝甲汽車,但是從1906年到1914年這5年間,俄國的裝甲汽車發展完全處於停滯的狀態,但是落後的汽車工業來不及也不允許他們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的裝甲汽車,用汽車臨時改裝手頭又沒有那麼多的車輛底盤,況且技術上也存在一定的難題。於是對外採購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莫過於英國的奧斯丁裝甲車了。英國生產的奧斯丁裝甲車不怎麼裝備本國軍隊,而是全部提供給俄國軍隊,這種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一戰爆發之前。
▲早期的奧斯丁裝甲車,為了應對俄國的路面和維修後勤,這款車輛採用了實心輪胎,並在上面增加了顆粒狀的凸起
這款裝甲車最大的特點就是左右兩側的並列機槍塔,裝備一台30匹馬力的發動機,裝甲厚度為4毫米,但是很快奧斯丁就根據俄國要求開始了改進工作,發動機馬力增加至50匹,最大速度為60公里每小時,最大裝甲厚度也增加至8毫米,自重5.3噸。不過奧斯丁裝甲車對於俄國來說,其意義不僅僅是提高戰鬥力那麼簡單,到了後期奧斯丁裝甲汽車的裝配工作都是在俄國國內進行的(除了底盤),比如普提洛夫廠負責裝配的奧斯丁3型裝甲汽車,這也為以後蘇聯裝甲車工業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普提洛夫廠裝配的奧斯丁裝甲汽車,該車增強了整體的防護,縮小了側面的觀察孔,並為其裝配了防彈玻璃,兩座並列的機槍炮塔也做了修改,不過這些車輛出現的較晚,更多的是參加此後的俄國內戰,直到衛國戰爭爆發,蘇軍中還有奧斯丁裝甲車的影子。不過普提洛夫工廠的另一款作品當屬半履帶裝甲汽車,針對俄國落後的道路系統,國外廠商提供的裝甲汽車普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於是在法國人凱格雷特的帶領下,俄國人在奧斯丁裝甲車的基礎上改進出了一款半履帶裝甲車,該車基本就是將後部的車輪換成了一對小型履帶,最高速度只有25公里每小時,但是其通過性卻大大提高,在冬季還可以拆下前輪,換上雪橇提升通過性
為了能夠儘快形成戰鬥力,俄國人的訂單可謂是遍布歐洲大陸,從幾輛到幾百兩,零零星星的各式裝甲汽車都有,下面我們就以圖集的形式介紹一下這些「萬國貨」:
▲英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該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的輻條車輪,最高時速可達驚人的96千米每小時,這種鉚接車輛的最大裝甲厚度為8到9毫米,自重3.6噸,剛開始這款裝甲車的頂部幾乎是敞開的,後來海軍型號增加了一個小炮塔,武器為一挺「維克斯」輕機槍,一戰爆發後英國人只交貨了18輛
▲英國蘭開斯特裝甲汽車,和海軍型的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基本相似,前輪採用了獨立懸掛,車首裝甲帶有一定的傾斜,一戰爆發後英國只交貨了36輛
▲法國標緻裝甲汽車,該裝甲汽車的性能平平,裝備一門37毫米炮,裝甲厚度只有5毫米,值得一提的是俄方訂購的150輛全部到位,也算是俄國裝甲汽車訂購中少有的守信
▲德國埃爾哈德裝甲汽車,有意思的是俄國人還從死對頭德國人那裡得到了一批裝甲汽車,1917年俄國的局勢讓德國人改變了對俄態度,該車自重9噸,裝備多挺機槍艱難起步雖然從國外採購可以滿足一時之需,但是很多公司並不能按量交貨,所以戰爭開始以後俄國人就謀求自主生產裝甲汽車,但是以俄國貧弱的汽車工業更本滿足不了這種需求,於是俄國設計師就從已有的裝甲汽車或者是汽車底盤上面打主意,改造或者是研製了一批裝甲汽車。在上文提到的比利時Fondue-CF公司的裝甲汽車的基礎上,俄國設計師巴拉托路波夫就改造了兩款裝甲汽車,其中一款裝備一門37毫米半自動炮,一款裝備3挺機槍(兩前一後的配製),但是隨後的測試表面這兩款裝甲汽車的車輪太小,發動機容易過熱,而且重量太大,在疏鬆的土質路面上很難行駛,最後俄國人廢物利用,將一部分車輛用於訓練乘員,一部分車輛乾脆將輪胎換成了鐵軌用的車輪,將其改造成了裝甲列車。
▲俄國設計師改造的兩款裝備不同武器的裝甲車,但是這些車輛機動性極差,不適合在俄國土質路面上行駛
到了1915年,一位名叫姆格布羅夫的騎兵上尉設計了一款裝甲汽車,這款戰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傾斜裝甲,整車前部採用了大傾角的裝甲設計,使得該車看上去十分的緊湊,該戰車採用了雷諾汽車的底盤,裝備兩挺輕機槍,發動機可以提供30匹的馬力,最大速度只有可憐的12公里每小時,其大量使用的傾斜裝甲可以在減少鋼材用量的情況下增加戰車的防護能力,不知道姆格布羅夫是不是有心設計的,但是這一設計理念卻領先於那個時代至少十幾年。但是就整車來看該裝甲汽車毛病和不足還有很多,頂多是俄國裝甲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塊墊腳石,就在姆格布羅夫全身心投入後續的研製工作時,這名騎兵上尉在一次戰鬥中陣亡,直接導致了該戰車的流產。此後很多俄國設計師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甚至有專門為俄國量身打造的半履帶裝甲汽車,但是這些設計要麼停留在圖紙上,要麼只進行了簡單的測試,並沒有進入量產階段。
▲姆格布羅夫裝甲汽車,看來傾斜裝甲的影子早在坦克還沒有誕生時就已經出現了
此外不論是向外訂購的裝甲汽車還是自己改裝的裝甲汽車,火力頂多也就是37毫米小口徑火炮,在面對一些野戰工事時幾乎無能為力,於是俄軍一直都在尋求設計一款能夠裝備大口徑火炮的裝甲汽車,在試驗了45毫米、57毫米等口徑火炮後,設計師發現其威力和射程都明顯不足,但是現有的76毫米火炮整體重量又似乎不太可能可能搬上裝甲汽車,最終他們找到了一款極其合適的折中品—M1910要塞炮,這款由普提洛夫工廠打造的要塞炮雖然威力比其他等口徑火炮小,但是其重量和尺寸都較小,非常適合安裝在裝甲汽車上面。但是受到車體的影響,該戰車的76毫米火炮射界有限。
▲俄國人設計的普提洛夫-加福特裝甲汽車,所謂「一炮遮百丑」,憑藉著強大的火力,該戰車贏得了軍隊的大量好評,在面對其他國家的裝甲列車或者是野戰工事時該戰車往往能發揮奇效,但是其他性能就顯得比較落後了,尤其是機動,下圖為該戰車的三視圖
下圖為提供底盤的加福特汽車,俄國人採用的是M68和M69兩種型號的底盤,兩者在結構上並沒有任何不同之處,就是長短的問題
接下來就是為其尋找一個合適的車體了,最終設計人員將目光放到了美國「加福特」汽車的身上,該裝甲汽車的裝甲厚度從6.5到9毫米不等,整車自重大約10噸,與之相不匹配的則是貧弱的機動,一台發動機只能提供30匹的馬力,最大行駛速度只有可憐的12公里每小時,在火力方面除了那門獨佔鰲頭的76毫米炮外,該車還在兩側各裝備了一挺輕機槍,同樣受到車體的影響,只能向前方和側面射擊。這樣一看該車的整體性能很一般,武器的效率低,機動性差、裝甲防護也一般,而且造價還比較高。但是憑藉著強大的火力,普提洛夫-加福特為世界裝甲車發展留下了別樣的一筆,這一點倒是和二戰的KV-2重型坦克很相似,畢竟口徑即是正義!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喜歡的話就點贊關注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繫刪除!
一戰蘇俄裝甲汽車發展史,毛熊的血液中,永遠流淌著鋼鐵洪流
從席捲蘇德戰場的t-34再到令整個歐洲膽寒的t-72坦克集群,蘇聯的鋼鐵洪流總是能給世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其實蘇聯人對於這種鋼鐵洪流的青睞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戰俄國時期,只不過這一次是以裝甲汽車的形式展現出來,當摩托化時代陸續進入各國的時候,俄國卻因為自己基礎工業的落後而進展緩慢,直到幾十年後的二戰,蘇聯紅軍的機械化也是一種畸形,能供步兵使用的機動車輛少之又少,很多時候步兵都是步行到達目的地。然而與之不對稱的卻是蘇俄飛速發展的裝甲汽車技術,在一戰所有的交戰國中,俄國的裝甲汽車數量位居第一,這種偏愛也為後來紅軍的機械化發展之路奠定了基礎,直到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的裝甲汽車部隊都維持著世界領先的規模和技術。下面我們就從時間的腳步,來一尋一戰蘇俄裝甲汽車的魅力。
納卡席澤的設計
▲納卡席澤設計的裝甲汽車,雖然該戰車並沒有被大量裝備,但是意義重大,其為以後的很多裝甲汽車設計好了基礎結構,甚至有些裝甲汽車就是該車的一個翻版或者僅僅是換了一個更新的底盤而已,據說納卡席澤裝甲汽車曾經在運輸回俄國的途中被截留,因此還發生了丟失事故,最後丟失的車輛奇蹟般的出現在了德國,下圖為其線圖
在日俄戰爭中一位名叫納卡席澤的軍官被殘酷的戰爭所震撼,於是激發了他設計一款能在戰場上減少士兵傷亡的武器,但是他的想法和設計並沒有被高層採納,除了掌握實權的高層的固執外,以當時俄國落後的汽車工業也確實很難將納卡席澤的設計付諸實踐。於是無奈的納卡席澤只能拿著設計到處尋找生產廠商,最終納卡席澤和法國的「夏隆-吉拉多特-沃伊特」公司達成共識,後者負責新戰車的生產工作。在納卡席澤的構想中該裝甲汽車可以掩護騎兵發動攻擊,或者是充當一個移動火力點的角色。但是夏隆-吉拉多特-沃伊特公司最終提供的產品卻和納卡席澤的預想大有出入。整車自重3噸,裝備一台可提供37匹馬力的汽油機,最大行駛速度為56公里每小時,頂部炮塔內裝備一挺機槍,備彈2400發。此外該車的裝甲只有4.5毫米,這就使得該車的防護較弱。
▲世界上第一輛將武器搬上四輪內燃機車的人是英國的西姆斯,他在De Dion-Bouton四輪車的前輪桿上安裝了一挺馬克沁機槍作為武器,還為其安裝了一個擋板,隨後西姆斯就做了改進,在一輛民用車上面圍了一圈澡盆狀的裝甲,並為其安裝了兩座全方位旋轉的機槍炮塔
最終1906年戰車運到聖彼得堡,在納卡席澤的推動下俄軍開始了綜合測評,並將其納入了當年的大演習中,同時成立了一個專門的小組來展開評估,最終的評估結果也算是沒有辜負納卡席澤的一番心血,新戰車受到了軍方很高的評價,極高的機動,強大的火力,從戰地偵查到通訊聯絡再到配合進攻可謂是樣樣俱到。缺點就是裝甲較薄,並不能提供良好的防護,此外較小的機槍塔也嚴重限制著火力的最大發揮,但是並不怎麼影響最終的量產工作。然而一件突發的事件卻徹底的終結了這一切,就在同年納卡席澤在針對托斯雷平的刺殺中被炸身亡。最終裝甲汽車的量產工作也隨著爆炸聲不了了之。不過好在俄國內部還是有有識之士的,他們頂住壓力向國外的廠商求購裝甲汽車,但是這些裝甲汽車直到數年後的一戰才出現在俄國國內。
一戰的匆忙上陣
▲俄國從比利時Fondue-CF公司訂購的裝甲汽車,其實該訂單早在1906年就已經存在,只不過等到第一輛成品交貨已經是1915年,該車前後裝甲為5毫米,側面為3.5毫米,裝備3挺機槍(一前一後一左右活動的配製),但是隨著德軍對比利時的入侵,這項訂單很快就被打斷
到了一戰裝甲汽車開始展現其威力,甚至出現了一輛裝甲汽車消滅一支騎兵部隊的情況,這時候的俄國人才想到了多年前的納卡席澤裝甲汽車,但是從1906年到1914年這5年間,俄國的裝甲汽車發展完全處於停滯的狀態,但是落後的汽車工業來不及也不允許他們在短時間內生產大量的裝甲汽車,用汽車臨時改裝手頭又沒有那麼多的車輛底盤,況且技術上也存在一定的難題。於是對外採購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這其中最為著名的就莫過於英國的奧斯丁裝甲車了。英國生產的奧斯丁裝甲車不怎麼裝備本國軍隊,而是全部提供給俄國軍隊,這種合作最早可以追溯到1913年一戰爆發之前。
▲早期的奧斯丁裝甲車,為了應對俄國的路面和維修後勤,這款車輛採用了實心輪胎,並在上面增加了顆粒狀的凸起
這款裝甲車最大的特點就是左右兩側的並列機槍塔,裝備一台30匹馬力的發動機,裝甲厚度為4毫米,但是很快奧斯丁就根據俄國要求開始了改進工作,發動機馬力增加至50匹,最大速度為60公里每小時,最大裝甲厚度也增加至8毫米,自重5.3噸。不過奧斯丁裝甲車對於俄國來說,其意義不僅僅是提高戰鬥力那麼簡單,到了後期奧斯丁裝甲汽車的裝配工作都是在俄國國內進行的(除了底盤),比如普提洛夫廠負責裝配的奧斯丁3型裝甲汽車,這也為以後蘇聯裝甲車工業的發展積累了大量的經驗。
▲普提洛夫廠裝配的奧斯丁裝甲汽車,該車增強了整體的防護,縮小了側面的觀察孔,並為其裝配了防彈玻璃,兩座並列的機槍炮塔也做了修改,不過這些車輛出現的較晚,更多的是參加此後的俄國內戰,直到衛國戰爭爆發,蘇軍中還有奧斯丁裝甲車的影子。不過普提洛夫工廠的另一款作品當屬半履帶裝甲汽車,針對俄國落後的道路系統,國外廠商提供的裝甲汽車普遍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於是在法國人凱格雷特的帶領下,俄國人在奧斯丁裝甲車的基礎上改進出了一款半履帶裝甲車,該車基本就是將後部的車輪換成了一對小型履帶,最高速度只有25公里每小時,但是其通過性卻大大提高,在冬季還可以拆下前輪,換上雪橇提升通過性
為了能夠儘快形成戰鬥力,俄國人的訂單可謂是遍布歐洲大陸,從幾輛到幾百兩,零零星星的各式裝甲汽車都有,下面我們就以圖集的形式介紹一下這些「萬國貨」:
▲英國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該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的輻條車輪,最高時速可達驚人的96千米每小時,這種鉚接車輛的最大裝甲厚度為8到9毫米,自重3.6噸,剛開始這款裝甲車的頂部幾乎是敞開的,後來海軍型號增加了一個小炮塔,武器為一挺「維克斯」輕機槍,一戰爆發後英國人只交貨了18輛
▲英國蘭開斯特裝甲汽車,和海軍型的羅爾斯-羅伊斯裝甲汽車基本相似,前輪採用了獨立懸掛,車首裝甲帶有一定的傾斜,一戰爆發後英國只交貨了36輛
▲法國標緻裝甲汽車,該裝甲汽車的性能平平,裝備一門37毫米炮,裝甲厚度只有5毫米,值得一提的是俄方訂購的150輛全部到位,也算是俄國裝甲汽車訂購中少有的守信
▲德國埃爾哈德裝甲汽車,有意思的是俄國人還從死對頭德國人那裡得到了一批裝甲汽車,1917年俄國的局勢讓德國人改變了對俄態度,該車自重9噸,裝備多挺機槍
艱難起步
雖然從國外採購可以滿足一時之需,但是很多公司並不能按量交貨,所以戰爭開始以後俄國人就謀求自主生產裝甲汽車,但是以俄國貧弱的汽車工業更本滿足不了這種需求,於是俄國設計師就從已有的裝甲汽車或者是汽車底盤上面打主意,改造或者是研製了一批裝甲汽車。在上文提到的比利時Fondue-CF公司的裝甲汽車的基礎上,俄國設計師巴拉托路波夫就改造了兩款裝甲汽車,其中一款裝備一門37毫米半自動炮,一款裝備3挺機槍(兩前一後的配製),但是隨後的測試表面這兩款裝甲汽車的車輪太小,發動機容易過熱,而且重量太大,在疏鬆的土質路面上很難行駛,最後俄國人廢物利用,將一部分車輛用於訓練乘員,一部分車輛乾脆將輪胎換成了鐵軌用的車輪,將其改造成了裝甲列車。
▲俄國設計師改造的兩款裝備不同武器的裝甲車,但是這些車輛機動性極差,不適合在俄國土質路面上行駛
到了1915年,一位名叫姆格布羅夫的騎兵上尉設計了一款裝甲汽車,這款戰車最大的特點就是採用了傾斜裝甲,整車前部採用了大傾角的裝甲設計,使得該車看上去十分的緊湊,該戰車採用了雷諾汽車的底盤,裝備兩挺輕機槍,發動機可以提供30匹的馬力,最大速度只有可憐的12公里每小時,其大量使用的傾斜裝甲可以在減少鋼材用量的情況下增加戰車的防護能力,不知道姆格布羅夫是不是有心設計的,但是這一設計理念卻領先於那個時代至少十幾年。但是就整車來看該裝甲汽車毛病和不足還有很多,頂多是俄國裝甲汽車發展史上的一塊墊腳石,就在姆格布羅夫全身心投入後續的研製工作時,這名騎兵上尉在一次戰鬥中陣亡,直接導致了該戰車的流產。此後很多俄國設計師都拿出了自己的方案,甚至有專門為俄國量身打造的半履帶裝甲汽車,但是這些設計要麼停留在圖紙上,要麼只進行了簡單的測試,並沒有進入量產階段。
▲姆格布羅夫裝甲汽車,看來傾斜裝甲的影子早在坦克還沒有誕生時就已經出現了
此外不論是向外訂購的裝甲汽車還是自己改裝的裝甲汽車,火力頂多也就是37毫米小口徑火炮,在面對一些野戰工事時幾乎無能為力,於是俄軍一直都在尋求設計一款能夠裝備大口徑火炮的裝甲汽車,在試驗了45毫米、57毫米等口徑火炮後,設計師發現其威力和射程都明顯不足,但是現有的76毫米火炮整體重量又似乎不太可能可能搬上裝甲汽車,最終他們找到了一款極其合適的折中品—M1910要塞炮,這款由普提洛夫工廠打造的要塞炮雖然威力比其他等口徑火炮小,但是其重量和尺寸都較小,非常適合安裝在裝甲汽車上面。但是受到車體的影響,該戰車的76毫米火炮射界有限。
▲俄國人設計的普提洛夫-加福特裝甲汽車,所謂「一炮遮百丑」,憑藉著強大的火力,該戰車贏得了軍隊的大量好評,在面對其他國家的裝甲列車或者是野戰工事時該戰車往往能發揮奇效,但是其他性能就顯得比較落後了,尤其是機動,下圖為該戰車的三視圖
下圖為提供底盤的加福特汽車,俄國人採用的是M68和M69兩種型號的底盤,兩者在結構上並沒有任何不同之處,就是長短的問題
接下來就是為其尋找一個合適的車體了,最終設計人員將目光放到了美國「加福特」汽車的身上,該裝甲汽車的裝甲厚度從6.5到9毫米不等,整車自重大約10噸,與之相不匹配的則是貧弱的機動,一台發動機只能提供30匹的馬力,最大行駛速度只有可憐的12公里每小時,在火力方面除了那門獨佔鰲頭的76毫米炮外,該車還在兩側各裝備了一挺輕機槍,同樣受到車體的影響,只能向前方和側面射擊。這樣一看該車的整體性能很一般,武器的效率低,機動性差、裝甲防護也一般,而且造價還比較高。但是憑藉著強大的火力,普提洛夫-加福特為世界裝甲車發展留下了別樣的一筆,這一點倒是和二戰的KV-2重型坦克很相似,畢竟口徑即是正義!
如有錯誤歡迎指出,喜歡的話就點贊關注吧!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繫刪除!